我为什么喜欢王垠

王垠是谁? 百度百科 王垠的博客

对于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 如果知道王垠, 一定是因为他发表的一篇«我为什么从清华退学»; 对于计算机爱好者来说, 一定是因为«完全使用 Linux 工作»;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 可能性就很多了, 可能是因为某种语言的好坏之评论搜出来这个人的某几篇文章, 可能是因为对 Knuth 的 TAOCP 或者 TeX 好奇而搜出来的他, 还可能是因为对获得图灵奖的人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好奇而搜出来.

 

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之所以喜欢王垠, 和喜欢«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是一个道理, 就是他们的独立思考习惯. 在我看来, 独立思考产生的思想, 无论其对错, 首先是非常优美的; 其次他们的观点反而不那么重要.

先说«厚黑学», 这本书核心思想是说, 做人要脸厚心黑, 方能成大事. 他举了个三国的例子比较通俗, 刘备脸厚, 可惜心不够黑; 曹操心黑, 可惜脸皮太薄; 孙权一半一半, 所以也算个人才. 这样, 他们三谁也奈何不了谁. 脸厚心黑的高手司马懿出场, 打破平衡局面, 立刻一统天下. 这种观点在我看来, 是片面的; 但是这是李宗吾先生怀着批判的心态阅读了大量书籍, 得出的一个规律性结果, 这就是独立性思考的优美所在: 不仅创造了新的东西, 而且在局部范围内是经得起推敲的,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相对真理. 李宗吾先生曾经多次改名, 期间他曾经叫做李宗儒, 代表他很喜欢孔子的思想. 又过了一段光阴, 终于发现孔子也并不完全可靠, 终于推翻圣贤高高在上之位, 改名李宗吾, 相信自己独立思考得来的观点.

再说王垠. 王垠最大的优点在于敢于说出自己经过独立思考后的结论. 他曾经说我们学计算机的应该完全抛开 windows 这类系统, 使用 Linux 来工作学习, 而且列出论据一二三四五. 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 深深的感到了他当时对 Linux 确实非常喜爱, 而且用心收集了 Linux 的优点, 找到了很多替代 Windows 下的经典软件的 Linux 版. 多年过去, 他又发表了一篇博文, 说当年这篇文章是片面的, 当年有点儿太过Geek, 其实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所在, 应该从面临的问题出发, 选择更适合解决问题的平台. 这两篇文章连在一起看, 我就看到了独立思考的美丽所在. 王垠同学在多篇文章中都透露着这种气息.

可惜从这个角度表扬王垠同学的人或许太少, 导致王垠有点儿犹犹豫豫. 前几天他在博客上发表一篇文章叫做«冰封博客», 意思是是说以后不再发表博客, 列出了他的观点一二三四五. 第二天就憋不出了, 把这篇删了, 然后发布了一篇新文章叫做«谈创新». 其实他不用把和自己过去的观点相反的文章删掉, 其开博初衷之一是找到和自己臭味相投之人, 这样删了旧博客, 就不能发现他自己从过去到现在螺旋上升的对立批判的辩证之美, 不能发现独立思考来回犹豫的踟蹰之美, 不能发现他自己所推崇的"结论背后的思考规律"之美. 因此几篇互相打脸的文章不仅不应该删, 还应该用一种算法来智能识别出来, 自动将他们摆在一块, 好让人一眼就能发现其中奥妙之处.

 

学习方法勇敢

王垠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相当勇敢的, 虽然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做得到. 他说他看一本书, 首先看这本书对要讲的内容的定义. 看完定义之后, 就不看了, 自己根据过去所学和经验, 从定义推出整本书要讲的东西, 然后再翻开书一比较, 发现书里面推出来的东西弱爆了.

其实这种方法并不罕见, 可以说成是用发明轮子的方法来学习. vczh自称专业造轮子, 人称轮子哥, 从这点来看, 用发明轮子的方法来学习是这两个人的共性之一. 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并不简单, 甚至需要勇气. 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栽倒在知识海洋的陷阱里, 耗费大量的时间, 最后什么也做不出来, 再看看那些跟着书本思路的同学, 已经学到百来页之后了, 你还停留在第一章第三节.

其实这种方法配合避开陷阱的方法, 就是极佳的学习方法. 这就好比令狐冲先学会了吸星大法, 但是这法门里面有bug, 可惜任我行不告诉他. 好在少林寺方丈骗他学了易筋经, 终于可以化解bug. 避开陷阱的方法是什么? 比如说, 一个轮子最多花多少时间去造, 有个限制. 这样就能避开很多坑. 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更多的学习技巧. 任我行如果不是在西湖牢底关了这些年, 他应该没有耐心去琢磨出一套化解吸星大法的bug的招数. 所以勇敢的使用造轮子的方法, 在坑里学会更多的学习技巧, 是一套勇敢的, 貌似不可行而可行的方案.

 

卖萌可爱

王垠同学还有一大优点是卖萌可爱. 我和畅神曾经试图查出王垠的年龄, 最后没查到. 不过有一个相对还算准确的计算方法, 我们可以在百度百科里面知道, 他从四川大学毕业的时候是2001年. 这么算来, 他本科毕业已经十三年了. 如果他20岁本科毕业, 那么他起码也有33岁了, 所以他的年龄范围在33~36之间. 而他的文字里面看不到所谓的经过现实的摧残而只能在叹息中谈当年的梦想的感觉, 依然是保持一贯的风格. 其中<天才>一文相当有趣. 先是"勇敢地承认"自己是天才, 然后说了天才的广义的定义, 然后说了天才其实不好当, 好多都自杀了, 最后说他自己也很苦恼, 但是不希望走上自杀的道路, 希望自己变得笨一些. 这从头到尾在我看来真是萌翻了…

 

最后祭出厚黑大文

李宗吾有一个优点, 就是早睡早起. 祭出这篇李宗吾谈论早起的神文, 以作勉励.

我父尝说:读过三个人的治家格言,都是主张早起,朱柏庐云:“黎明即起。”唐翼修云:“早眠早起,勤理家务。”韩魏公云:“治家早起,百务自然舒展,纵乐夜归,凡事恐有疏虞。”(我曾查韩魏公及唐翼修所云,系出“人生必读”书内,“刿心要览”中无之)故我父每日鸡鸣即起,我自有知识以来,见他无一日不如此。虽大雪亦然。其时无有泽火,起来用火钟敲火石,将灯点燃,用木炭在火笼中生火烤之,用一小土罐温酒独酌,口含药芋,坐到天明,将本日工人应作的活路,及自己应办的事详细规画定。父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盖实行此语也。我与父亲同床睡,有时叫我醒,同我讲书,谈人情物理,有时喊我,我装做睡着,也就算了。可知他独坐时,都在研究书理。但他在灯下,从不看书。我母亲引着小兄弟,在隔壁一间屋睡,有时把我母喊醒,用广东话,谈家务,及族亲的事。此等情景,至今如在目前。我父亲早起,我见惯了,所以我每日起来颇早。曾国藩把早起二字,说得那么郑重,自我看之,毫不算事,我父曰:“以身教,不以言教”,真名言哉!

我父起居饮食,有一定的,每晨,命家人于米锅开时,用米汤冲一蛋花调糖吃。人言米锅内煮鸡蛋吃,最益人,我父不能食白蛋,故改而食此。半少午,吃几杯酒,睡一觉,无一日不然,不肯在亲友家宿,必不得已留宿,这鸡鸣时之酒与火笼,早晨之蛋花,主人必须与之预备,即在韫山公家宿,韫山公也要准备。我祖母姓曾,是亲戚,父往贺留宿,与雷铁崖同一间屋,我父鸡鸣起来,独坐酌酒,把铁崖呼醒谈天。后铁崖向我说道:“你们老太爷,是个疯子,天未明,即闹起。”一般人呼我为疯子,我这疯病,想是我父遗传下来的。后来铁崖留学日本,倒真正疯了。(事见拙著厚黑丛话。)